欢迎访问谈球吧
首页 > 基层频道 > 创新创业

提档升级促发展 聚集创新无止境‌

发布时间:2025-04-07 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
  三月底的包头,春寒料峭,咋暖还寒。走进宁蒙水文局创新工作室的瞬间,一股蓬勃的暖意扑面而来。经过数月精心升级改造的工作室,以更敞亮的空间、更现代化的布局,承载着水文人的智慧与激情,在2025年的春天正式启航。这里不仅是技术攻关的阵地,更是孵化梦想的摇篮,一群以创新为信仰的“江河守护者”,正在用科技的力量,书写着新时代宁蒙水文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篇章。

  空间重构背后的创新密码‌
 
  “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””——踏入工作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黄河水文”LOGGO标识之下的十字标语,展示着宁蒙水文局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与期许。
  左手侧墙上的巨幕荧屏犹如一扇灵感之窗,智慧在此跃动,创意在此流转。它不仅承载着前沿成果的立体演绎,更架起思维碰撞的桥梁,让每一次对视都成为协同创新的起点。
  视线右移,“创新无止境”五个大字,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图像和语录“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”相映生辉。这面墙,像一本打开的宣言书,无声诉说着宁蒙水文人骨子里的执着:创新,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刻在血脉中的使命。
  沿着这墙面望去,左侧的创新成果展示区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,为治黄安澜筑起科技屏障:光电测沙仪行走在黄河奔腾的浊浪之中,以精准数据勾勒泥沙脉搏;两栖无人机悬停于黄河水之上,精准测绘河水深度;雷达流量监测系统在波涛中静默工作,实时传输数据;……每一帧画面背后,都是“立足需求定项目,依托项目建团队,以干代培育人才”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诠释。
 
 
  “创新驱动 强局有我”的红色标语下,从“领导关怀”到“团队风采”的照片墙,串联起一条从初心到硕果的奋斗轨迹。
  升级后的工作室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容,更是创新生态的重构。3D打印机、电子测量仪器的嗡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,书架上《水文基础规律研究》系列专著与编程工具书并肩而立,进门左手边的墙上的大屏电视,既是展示平台,也是交流利器。这里既是实验室,也是课堂;既有硬核科技的碰撞,也有思维火花的迸发。一位正在焊接电路板的90后工程师笑言:“现在的环境,让灵感有了安放之地。”
 
  从磨合到突破的成长之路‌
 
  时针拨回2017年深秋,宁蒙水文局职工创新工作室在期待中诞生。成立之初的阵痛仍历历在目:来自水文测验、水质监测、测报管理等不同岗位的十几名成员,虽怀揣热情,却面临着专业壁垒的“隐形高墙”。搞机械的不懂编程,做化学分析的难理解测绘数据。但宁蒙水文职工坚信,多元就是创新的沃土。
  于是,一场打破边界的“破壁行动”悄然展开:不定期展开的技术研讨上,高级工程师手把手传授经验,年轻职工演示无人机操作流程;项目攻坚时,电气专业毕业的后生与水文专家共绘图纸,化学室分析人员与水情中心编程人员联手优化数据库。渐渐地,“跨界”不再是障碍,而成为解题的密钥。正如团队口号所言:“以项目建团队,以实干育人才”——无人机搭载水质采样装置、冰厚雷达测厚仪的迭代升级、自动报汛软件的自主研发……一个个从生产一线“长出来”的课题,让理论落地生根,让人才破土而出。
  随着团队协作的日益顺畅,工作室开始深入水文测报领域的研究,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项目。在水文监测方面,研发了远程测深仪等多个新型自动化监测设备,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效率。在水质监测领域,通过改良化验方法,大大缩短化验时间,实现对指标的精准检测。在测报管理工作中,自主研发自动报汛软件等测报管理系统,优化工作流程,使测报工作更加科学、高效。
  六载耕耘,工作室始终聚焦水文测报核心业务,精准洞察水文行业发展趋势与实际工作需求,将前沿的技术理念与精湛的专业技能深度融合,解决了多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,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绩单:远程测深仪有效提升数据采集效率,无人机巡测让高危环境作业风险归零,水质化验方法革新使检测周期缩短,而走航式ADCP等智能报汛系统更让“数据跑路”替代“人力奔波”。荣誉接踵而至——包头市总工会、谈球吧对创新工作室的命名挂牌,不仅是对宁蒙水文技术的认可,更是对这支创新队伍的至高褒奖。
 
  以创新之力守护江河安澜‌
 
  回顾过往,宁蒙水文局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奋斗足迹清晰而坚定。展望未来,创新工作室将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,不断加大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,持续提升团队创新能力,为推动宁蒙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,切实以创新之力守护江河安澜。(游小娥)
 
 
  责任编辑:吾日晗
  审稿:王瑞波
  终审:宇文韬
  编辑:内蒙古自治区工会传媒中心新媒体编辑部